欢迎您登录,这里是高考在线!

 

教育部:支持鼓励高校持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

时间:2020-10-13
分享到:

  近日,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27号建议中提到的“关于举办高等院校科普开放日的建议”做出答复。答复指出,教育部支持鼓励高校依托实验室资源申报科普基地,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并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中增加“科学传播”等评估指标,鼓励实验室制作多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并充分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做好集中开放与日常开放,面向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

  下一步,教育部将支持鼓励高校进一步结合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组织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深入参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制作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展示、演示实验、高新成果展示等,并设置互动项目,使社会公众近距离感受高新技术;和中小学加强对接,做到集中开放与日常开放相结合,便于中小学联系高校安排开放活动,使中小学生多参加开放日等科普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将开放日等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持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27号建议的答复

教科技建议〔2020〕108号

  您提出的“关于举办高等院校科普开放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话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等活动,鼓励引导高校开发科普资源,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开放实验室等,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创新氛围。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

  一、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

  2001年,国务院批复每年5月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由科技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教育部作为全国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全国科技活动周工作,结合当年的活动主题,按照总体工作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强大科技资源优势,广泛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组织高校开展校内科研机构的开放活动。

  2019年,教育部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主题“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组织教育部直属、部省合建高校面向社会开放校园,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192项科学普及活动。在整个工作中,教育部积极筹划,下发通知要求各教育部直属、部省合建高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组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科技活动;过程中密切关注,了解相关高校科技活动周重点工作进行状况,指导高校整合内部各项科技资源,提高高校科技活动周活动质量水平,特别指导强化高校科技活动周活动开放性、针对性和特色性,形成贴近青少年兴趣爱好和满足群众科普需求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校科技活动周活动;并加强宣传,总结经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宣传活动,在教育部网站发布“打开大学之门 让科普有趣起来—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大学科研机构开放活动”新闻报道,专题报道科技活动周期间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各类开放活动情况,扩大教育系统科技活动周影响。

  2019年教育系统科技活动周努力打造两个“特色”。一是打开大学之门,面向社会开放。各高校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服务青少年为重点,突出高校科研机构科教融合的特点,打开校门院门,开放平台基地,让社会公众在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校史馆、博物馆、天文台等各种类型的大学科研机构中切身体会科技的魅力。北京大学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在宁波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举办野外调查体验、植物辨识和标本制作以及野外便携仪器操作演示科普活动;广西大学在学院特色标本园举行果树标本制作、植物栽培新技术情况科普演示。二是让科普有趣起来。各高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科技成果生动展示,把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最简单通俗的方式告诉公众,以科学体验、主体展览等形式,让科普有趣起来,让科普好玩起来。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的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通过自然资源监测系统远程实时展示吉林珲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东北虎豹监测图像和数据;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开展3D天文科普观影,让天文科普立体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296平方米的大厅里模拟人工降雨,形象直观的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生态环境变化。

  二、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活动

  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简称《科普法》)正式颁布实施。在2003年6月《科普法》颁布周年之际,中国科协牵头举办了大规模科普活动。按照国务院部署,从2013年起,中国科协开始联合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共同主办全国科普日活动。活动时间为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并持续一周。教育部每年都对相关活动给予大力支持,按照总体工作部署,指导高校积极参与,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校园科普联合行动,组织高校开展校园科普活动,面向广大青少年举办科普报告、科技实践活动、科普表演等活动,启迪青少年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二是科研团队联合行动,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将相关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科普化展示,推动科研团队通过开展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等形式向公众讲解高新技术。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向社会公众开放,让社会公众进入校园,近距离接触实验室等科普资源;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走出校园,参加所在城市的科普日活动,鼓励全民参与,营造城市的科学创新氛围。如2019年9月,河南师范大学举办2019年全国科普日开放活动,生物资源博物馆共接待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500余人,普及自然知识及科普知识。武汉科技大学开放科普基地、举办科普讲座、展示科普展板,7大校内科普基地对外开放,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工业安全科普基地、污水洁净科普基地以及地质标本成列馆,体验安全防护用品,使用污水处理设备,聆听矿岩在漫长地质年代内的形成演化过程的讲解,让小学生身临其境,沐浴科技之光。2019年9月,长安大学和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共同参与陕西省和西安市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理学院教师团队通过自制仪器、展板向公众展示多种演示模型,并借助演示仪器与公众互动了演示实验,公众踊跃参与。华中科技大学派出两支科研队伍积极参与湖北省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亮相全国科普日展,深入普及科学知识,展现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魅力。除科普报告外,还展示了科普大赛获奖实物,贴近生活、生动直观的科普知识宣传方式,吸引中小学生们热情聚集在展台周围,不少市民特别是教师、学生、医务工作者驻足咨询或索取科普资料,场面十分火热,受到出席主场启动式的省、市领导以及社会公众好评。

  三、日常科普工作

  组织高校专家科普宣讲。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自2010年开始建立了科普宣讲的长效机制,包含集中宣讲和属地宣讲。其中,集中宣讲是指教育部科技委各学部召开工作会议期间,在会议承办高校所在城市,面向大、中、小学生开展至少1场、不少于300人的科普宣讲活动;属地宣讲是指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和学部委员每年开展至少1次、不限对象、不限人数、不限场地的科普宣讲活动。同时,鼓励高校专家不定期地深入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教育部科技委各学部共组织科普宣讲500余场,受众约20万人。

  督促高校加强科普工作。教育部支持鼓励高校依托实验室资源申报科普基地,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并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中增加“科学传播”等评估指标,鼓励实验室制作多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并充分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做好集中开放与日常开放,面向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科技素养。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教育部将支持鼓励高校进一步结合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组织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深入参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制作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展示、演示实验、高新成果展示等,并设置互动项目,使社会公众近距离感受高新技术;和中小学加强对接,做到集中开放与日常开放相结合,便于中小学联系高校安排开放活动,使中小学生多参加开放日等科普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将开放日等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持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联系方式于老师1850098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