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这里是高考在线!

 

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开沅讲坛”正式开讲

时间:2020-08-04
分享到:

应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主任郑晓静院士邀请,7月31日上午,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坚强研究员、常务副主任袁先旭研究员和副主任杜雁霞研究员一行访问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并做“开沅讲坛”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委会副主任、湍流—颗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华博士主持。湍流—颗粒研究中心的全体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开始之前,郑晓静院士介绍了湍流—颗粒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并说,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集合我国环境力学、风沙物理学、湍流多相流等领域优势科研力量,聚焦流体力学发展的前沿基础性问题,开展长期、高效、系统的研究,以形成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具有显著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此外,郑晓静院士为所有与会人员解读了设立“开沅讲坛”的宗旨,首先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力学家、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创始人叶开沅先生,旨在传承、发扬老一辈力学工作者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优良传统;其次,讲坛名字取上善若水、源远流长之意,希望以此促进西北地区的科学研究的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最后,希望讲坛成为新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发源之地。讲坛致力于打造开放、活跃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拓展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交叉,号召和引导更多青年学生关注多学科科学研究前沿和国家需求,并立足科学前沿结合国家需求开展研究工作。

随后,陈坚强研究员作了题为《国家数值风洞工程(NNW)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国家数值风洞工程(NNW)是我国“十三五”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其建设目标是通过自主研发功能先进、种类齐全的CFD软件系统,建设国际领先的CFD专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最终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开放共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空气动力数值模拟平台。报告中,陈坚强研究员介绍了国家数值风洞工程的需求背景、建设目标,详细讲解了工程的系统构成,总结了国家数值风洞软件框架、并行技术、网格生成、可视化技术、验证与确认、算法与模型等相关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工程下一步的技术发展思路。

袁先旭研究员作了题为《WENN格式改进及在可压缩湍流模拟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可压缩湍流多尺度计算方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系列优化的WENN高阶格式,并针对亚声速空腔声幅射、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带涡流发生器的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返回舱尾迹流气动热预测等进行了应用研究,分析了相应的非线性、多尺度复杂流动机理。

杜雁霞研究员作了题为《飞行器热安全中的传热传质问题研究》的报告,围绕飞行器热安全相关热质传递问题,介绍热防护与热管理领域所涉及的多能量过程、多尺度效应及多相态转变等典型热物理现象,以及研究团队在飞行器传热传质预测方法、热质传递效应的利用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这一系列报告拓宽了湍流—颗粒研究中心师生的研究视野,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郑晓静院士强调了科学研究要服务国家需求,指出将基础研究和国家需求的结合是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以及风沙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最后郑晓静院士代表湍流—颗粒研究中心为三位来访的研究员颁发了“开沅讲坛”纪念牌。

新闻背景

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

湍流和多相流是流体力学中最具挑战性的两个问题,即使是在稀疏扩散相的条件下,当两者联合起来也会成为更加难以对付的挑战。《Science》列出的125个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中唯一一个直接与力学相关的问题就是“能否发展湍流动力学与颗粒运动学的统一模型”,而风沙运动这种非稠密颗粒流运动中湍流-颗粒的相互作用尤为关键和困难。

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于2020年7月23日经兰州大学批准成立,旨在集合我国环境力学、风沙物理学、湍流多相流等领域优势科研力量,聚焦流体力学发展的前沿基础性问题,开展长期、高效、系统的研究,以形成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具有显著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大气表面层高雷诺数壁湍流研究;湍流多相流研究;自然环境湍流两相流高精度模拟研究;沙尘暴预警反演研究和风沙物理学新框架研究等。

“开沅讲坛”

“开沅讲坛”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力学家、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创始人叶开沅先生,经郑晓静院士提议,由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旨在传承、发扬老一辈力学工作者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优良传统。同时,讲坛名字取上善若水、源远流长之意,希望以此促进西北地区的科学研究的交流、营造学术氛围。讲坛致力于打造开放、活跃的交流平台,希望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成为新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发源之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联系方式于老师1850098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