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科和高职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近期公布,相比往年均有较大调整幅度——
高校专业调整“加减法”有何深意
本报见习记者 胡若晗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与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
其中,本科共新增备案专业点1456个、审批专业点217个(包括16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7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高职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调整幅度均为历年来最大。此次调整有哪些特点,瞄准了怎样的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提升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匹配度
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面对时代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看来,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培养新质人才,急需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布局之变、学科之变、专业之变和育人之变。
“普通本科高校应主动思考如何通过教学工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以支撑国家战略支柱产业领域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供给的需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认为,本科高校应通过专业调整,进一步打造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新使命,要求专业设置和布点更加符合产业升级逻辑。”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覃晓燕说。
“一方面,教育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亟须通过专业调整,提升专业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专业调整也可增强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优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刘晓表示。
纵向来看,调整并优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已持续多年。为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35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
“应该说,2024年的调整是在这个顶层设计之下进行的,体现了教育改革政策目标明确、持续性强的特点。”周洪宇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指示,以及近年来一系列有关教育的重大部署,都加快了专业调整工作的速度和力度,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的布局结构。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做调整
记者发现,此次调整中,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本科高校设置了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高职新增专业点则密切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
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赵红茹告诉记者,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获批新增3个本科专业。其中,软物质科学与工程、智能海洋装备2个专业为2024年批准列入目录的新专业。
“这两个专业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都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强调培养多学科知识体系人才;其次都是培养国家战略产业升级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赵红茹说。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将新增机械电子工程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专业,有机对接行业和岗位标准。覃晓燕介绍,面向深圳当地的高端产业环境,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聚焦前沿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以保证专业建设的前沿性和动态性。
除了在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上做“加法”外,此次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均做了不同程度的“减法”,对供给相对过剩的专业进行了撤销与调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认为,对专业适当地撤并,同样是为了更好地提质。在坚持创新本质,遵循高效能标准的同时,专业调整也便于学校专业招生、降低办学成本。
更好服务经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此次专业调整如何有效落地?如何避免“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发生?
“关键是各省市各学校需要适时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实现专业设置与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的良好对接。”高书国说,学校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在薛二勇看来,新设置专业涉及新的内容与方法,因此要增强教师队伍的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匹配新设学科和专业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师评价指标、学生学习质量诊断指标以及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反馈机制等,以更好促进新设置专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产业还是岗位,都是随着社会发展随时在发生变化的。”刘晓建议,落实完善相关大数据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各省人才培养需求的动态监测机制,以更好服务专业的动态调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联系方式于老师1850098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