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这里是高考在线!

 

辽宁省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时间:2022-01-07
分享到:

推荐专业

 

 

专业名称: 交通运输(本科(普通教育)类)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深厚的交通运输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熟悉水路运输相关法规与实务,能够适应水路运输实际的需求,应用数学和科学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效把握国际前沿问题并进行国际沟通交流,能够从事各层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够开展交通运输规划、组织、决策与经营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并在工作中体现出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其中,卓越工程师班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在普通班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培养面向行业未来发展需要,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交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交通运输专业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辽宁省重点建设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辽宁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大连海事大学精品示范专业”。2012年6月,本专业第一次申请并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具有海运特色的品牌专业之一。本专业在世界航运、港口、海事、外贸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服务业和金融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均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交通运输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一流、教学经验丰富。专业课程设置丰富合理。

主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运筹与优化、海商法、国际贸易实务、航运经济学、港口工程与规划、船舶货运、控制论基础、港口经济与管理、系统工程、船舶经营决策、工程经济学、海运货物学、港口机械与装卸工艺、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租船运输、航空运输、交通运输会计、集装箱码头业务、国际多式联运、港口物流系统仿真、运输网络分析与优化方法、交通运输地理与空间分析、运输包装、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企业工程实训、港口规划与工艺课程设计、货运业务课程设计、运输系统规划课程设计。

就业前景:毕业去向主要是国内外航运企业、进出口公司、大中型港口、船舶与货运代理企业以及海关商检、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港航企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

 

专业名称: 交通管理(本科(普通教育)类)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交通管理(包括英语强化)专业培养定位在航运及港口管理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精通航运、港口管理相关理论和业务,熟悉行业发展前沿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级航运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大连海运学院水管系所属的水运管理专业及后来成立的交通运输专业(国际航运管理方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以培养港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交通管理(包括英强)专业体现着大连海事大学传统优势,是学校重点建设的航运特色品牌专业方向之一。本专业在我国航运、港口、海事等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服务业与金融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大型航运企业和港口集团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多数来自本专业。

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90%,学术水平一流、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实验室建设规模和水平位于国内大学同类专业的前列。2006年12月,依托本专业,大连海事大学被辽宁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5年本专业被辽宁省教育厅确立为全省首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示范专业的试点专业之一。

主要课程:班轮运输实务与法律、租船运输业务、海商法、航运经济学、航运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物流基础、管理理论与技术、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同步为英强方向开设了双语课程,此外还有运输经济学、港口经济学、水运商务管理、运输代理业务、外贸运输保险、航运衍生品及风险管理、国际航运政策、国际多式联运、水运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港口装卸工艺、港口管理、港口规划、船舶认识实习(“育鲲”轮实习一周)、航运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案例、交通运输学、管理运筹学、国际航贸地理、航运市场营销学、系统工程、航海概论、经营管理统计和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

就业前景:毕业后主要是在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省市港航管理局、海事局)、航运企业、港口企业、货主企业、物流企业、船舶代理和货运代理公司、金融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涉外运输服务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专业名称: 物流工程(本科(普通教育)类)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物流系统工程及管理基础知识,了解物流实务运作与管理相关业务,关注物流行业发展前沿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级物流工程与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前身为成立于1989年的航管系综合运输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的培养港航物流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两个专业之一,体现了大连海事大学的传统优势,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主干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建设的航运特色品牌专业方向之一。本专业在我国航运、港口、货运代理及仓储等国际物流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服务与金融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均有重要的影响。

物流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一流、教学经验丰富,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0%,还拥有完备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2006年被确定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2010年获“辽宁省示范专业”;2014年,本专业在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价中名列第一,同时获“辽宁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本专业获“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主要课程:管理运筹学、系统工程、机械设计基础、交通工程学、物流系统仿真、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工程物流、项目管理、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港口装卸工艺、高级英语技能、国际商务英语、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运输代理业务、租船运输业务、航运管理、海商法概论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服务于港口、航院及国际物流企事业单位、物流科研教学部门、政府机构,从事项目与工程物流的策划与实施;港口作业组织、港口规划、物流中心规划、交通网规划设计;保税物流相关业务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生产企业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

学校概况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素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在民族饱受外辱、国运衰败之际萌发创办,并肩负着“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虽几经周折、历经磨难,但始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培养了大批航运事业的栋梁之才,为振兴和发展国家航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1911年以船政科为基础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1912年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1915年停办,1929年复校后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7年再度停办,1939年于重庆复校并更名为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3年并入位于重庆的国立交通大学,1946年于上海复校并更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航务学院与发端于1927年东北商船学校的东北航海学院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同年,发端于1920年集美学校水产科的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国务院批准学校航海类专业实施半军事管理。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世界海事大学在学校设立分校。1994年,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DNV)认证,成为国内率先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高校。2000年,大连海运学校“划归管理”。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通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前列。

 

大连海事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3年,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词“坚定、严谨、勤奋、开拓,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2009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李长春、张德江、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致信或题词祝贺,刘延东、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视察了学校。

 

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学校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学校拥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实验楼群、航海训练与工程实践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图书馆、游泳馆、天象馆等;拥有航海模拟实验室、轮机模拟实验室等10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2艘远洋教学实习船。

 

大连海事大学设有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船舶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体育工作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交通运输高级研修学院)、专业学位教育学院、航海训练与工程实践中心、航运发展研究院、留学生教育中心、国际联合学院(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等21个教学科研机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2万余人,同时招收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并校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十余万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53个本科专业,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涵盖14个工程领域,翻译硕士涵盖2个翻译领域)。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0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个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IMO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特色(示范性)专业,7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6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0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3个省级教学名师,1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大连海事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27名,其中教授363名,专职博士生导师147名,聘任二级教授44名,三级教授77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10名、“长江学者”9名、讲座教授149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海外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 (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日本邮船(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栉风沐雨百十载,桃李芬芳续华章。大连海事大学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发扬“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的海大传统,坚持航运特色,强化内涵发展,向着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以上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高考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联系方式于老师1850098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