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这里是高考在线!

 

欢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

  • 院校所在地:北京
  • 主管部门:教育部
  • 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    
  • 院校类型:语言
  • 学历层次:本科
  • 学校官网:http://www.cuc.edu.cn/
  • 电话号码:010-65779370,010-65779256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 邮政编码:100024
  • 录取分数线:
  • 点击报考

学校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目前,学校设有6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直属学院。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87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6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300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17年10月,共有教职工20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正高级300人,副高级442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包括:3名双聘院士,3人入选“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等。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增强。

  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艺术研究院、传播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发展研究院,建有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基地、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基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部级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全国高等教育质量检测评估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学校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动画与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影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中心,播音主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27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知名传媒高校加入“联盟”。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招生资讯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20〕1号)的有关规定,我校2020年继续实施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一、招生计划

2020年我校高校专项计划拟招收60人,具体计划数以教育部核定的高校专项招生数为准。

二、招生专业

文理兼招的专业为:汉语言、工商管理类(高考改革省份考生不限制选考科目)

只招文科的专业为:汉语言文学(高考改革省份考生不限制选考科目)

三、报名条件

1. 符合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2. 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高校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3. 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4. 身心健康,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品学兼优,有培养潜质;

5. 少数民族考生应为“汉语言”考生。

四、报名办法

(一)网上报名

1. 考生于2020年5月15日—5月24日期间登录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gxzxbm),按要求进行报名。

2. 每位考生最多可报考三个专业。

3. 以下材料扫描或拍照(务必保证清晰)后,按报名系统要求上传:

a.报名系统生成的申请表。须如实填写高中阶段成绩信息,并由考生所在中学填写相关意见,须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

b.《中国传媒大学高校专项计划中学意见表》(见附件)。下载并填写完整,须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

c.个人陈述。须本人手写,内容应包含高中期间主要参与的实践活动、对申报专业的认知以及大学学业规划等相关内容,不少于1000字;

d.参与社会实践、有关获奖情况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材料初审

报名截止后,我校高校专项计划专家组对考生的报名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名单将于2020年6月30日在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上公布,同时在我校本科招生网及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进行公示。初审合格且公示无异议者方可参加我校组织的“综合素质面试”。

五、考核办法

初审合格考生须于2020年7月中旬参加我校组织的“综合素质面试”,面试方式、具体时间于6月30日后通过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查询。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资格认定

1. 我校根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按照考生的综合素质面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认定高校专项计划入选资格。认定专业时,按照考生报名时的志愿顺序,只认定一个专业合格,专业志愿间无级差。考生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若服从调剂,学校将根据各专业报考情况及我校往年录取情况进行专业调剂。

2. “综合素质面试”结果通过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查询。

3. 获得高校专项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名单将经我校本科招生网及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公示。

七、报考及录取

1. 获得高校专项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须参加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并按照当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的规定填报高考志愿。

2. 高考改革省份获得高校专项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高考投档成绩达到相应省份确定的特殊类型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上30分(海南省标准分80分)及以上,按入选专业予以录取。

3. 其它省份获得高校专项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高考投档成绩达到我校在生源省份第一批次对应科类模拟投档线下30分(江苏省19分),且考生高考成绩总分(不含任何加分)在当地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入选专业予以录取。模拟投档线由生源地省级招办测算生成。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考试机构确定的特殊类型招生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

八、监督机制

我校高校专项计划考核过程全程录像,初审合格考生名单、入选考生名单、录取标准和录取结果等信息均在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招生网和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公示。招生工作的全过程由学校纪委监察部门实施监督,同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九、其它

1. 报名及考试等相关信息均在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上公布,请考生注意查询、认真阅读。不按要求报名,误填、错填报考信息或填报虚假信息,未在规定时间内确认志愿、确认报考、打印准考证等导致不能参加考试或影响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 考生须持本人身份证、准考证、报名表及所有上传材料原件参加我校组织的“综合素质面试”;

3. 根据教育部文件及相关规定,在我校高校专项计划报名、考试、录取过程中被认定为违法违规的考生,学校将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并将其违法违规事实及处理结果通报生源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考生一经查出有作弊、替考等考试舞弊行为,或存在伪造、变造、篡改、假冒户籍学籍等虚假个人信息和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均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取消其报名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依法依规处理。

4. 本招生简章最终解释权在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公室。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4

招生咨询电话:(010)65779370、65779256、65779141(传真)

招生咨询邮箱:cuczsb@cuc.edu.cn

校园网网址:http://www.cuc.edu.cn

本科招生网网址:http://zhaosheng.cuc.edu.cn

官方微信: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微信号CUC-zsb)

“智能咨询”系统:http://zszx.cuc.edu.cn/

纪委监察处电话:(010)65779383

纪委监察处邮箱:jiwei@cuc.edu.cn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0年5月

  

附件:中国传媒大学高校专项计划中学意见表.docx

校园风光

系统使用说明

1、本查询系统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数据请以学校官网或考试院公布为准。

2、如对本系统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3321635606@qq.com。